正文老和尚传记
第一章 出家前后
“人人有佛性,无修则无证;个个能成佛,不修则不成。”这是他老人家在世之日,常说的四句偈。而他的一生也正是按照这四句偈修为的一生。
上正下文师父,一九一三年农历七月二十七日酉时,生于山西太原河西小王村,俗姓崔,讳中和。年轻时先在太原晋府店同兴绸缎行当店员,后自己开了个刀剪铺,经营小买卖。一九四零年左右,谁知家中发生瘟疫,父母及儿子前后病逝。这一变故对一般人来说是难以承受的。对他来说却从变故中顿悟人生,看破世情,蒙生了出家之念。于一九四一年去太原大帝庙在了世师父门下剃度,法名正文,法号明澈。同年又去北京广济寺,在现明法师门下受具足戒,后又在北京弥勒院真空长老处参学,这期间正逢天台宗高僧倓虚长老在此传法,他曾得倓老的看重与赏识。他又勤奋苦学,颇具慧根,于是受高明指点,打下了良好的坐禅基础。以至往后几十年里,不管何时何地,一有时间就盘脚正坐,不轻易将两腿放下。人们都赞他老人家两腿柔软如绵,可有谁知道个中的甘苦呢?他曾说:“为了这两条腿,把苦吃尽了。”他在弥勒院还担任监院两年,一九四四年回到太原大关帝庙任主持一年。
第二章 行脚参方
正文师父在北京弥勒院参学的时候,就发心要参访佛教四大名山。一九四四年他从北京弥勒院回到太原大关帝庙任主持不到一年就开始了行脚参访。他准备了简单的行李、托钵,捆扎了背篓,反复练习、调整好才正式上路。 第一个参访的名山是普陀山。普陀山是观世音菩萨的道场,在浙江境内,距太原甚远,沿途必将经过许许多多的寺庙、丛林他都尽可能参礼、探访,也必驻脚、挂单。说到挂单,还有一个规矩,子孙庙不能住宿,因小而不收留你,还必须到十方丛林。挂单先住云水堂,你可随时离寺。如遇高僧、名师你想参禅问道多住些日,可向主持申请,批准后将单由云水堂移到禅堂或念佛堂,这时你就算寺中的一员了。可是你又不能随意离寺了,一年只有两个离寺的日子,一是正月十五,一是七月十五,任何人不得例外。话虽如此,正文师父在行脚参访初期住宿却并不顺利。许多丛林不愿收留,北方丛林还好一些,南方丛林不好挂单,遇到不能挂单天又黑下来只好露宿,所以如果没有愿力,没有毅力,没有定力,没有一颗虔诚的佛子之心,是吃不下这种苦的。正文师父从太原出发,一路晓行夜宿,栉风沐雨自不必说,遇到寺庙自然要参访礼佛,遇到大丛林住宿又不受欢迎。他就是这样参访到了普陀山的。普陀山在南宋时归于禅宗。临济宗的真歇禅师曾传法于此。这对正文师父来说,是意外的高兴。如不是行脚参访,怎会有此缘分?他在普陀山参访了慧济寺、法雨寺、普济寺。又去洛迦山拜了观音庵,才恋恋不舍地告别普陀。在返回的途中,还拜访了济公和尚在过的灵隐寺和法海和尚在过的金山寺。说到金山寺,笔者忽然想起正文师父在世时,曾给居士们讲过金山寺来历的故事:唐朝僧人法海在此建庙挖到了金子,便将其献给当朝的皇帝。皇帝又将金子赐给他,庙建成后,定名为金山寺。 正文师父从金山寺行脚到了上海。先去玉佛寺参拜缅甸迎来的释迦牟尼玉佛,再参访上海最大的龙华寺,最后来到普济寺。在普济寺意外遇到了好客又慈悲的本焕与法度两位僧人,他们又与正文师父特别投缘,于是便在此歇下脚来,并担任了监院职事。交谈中得知,由于南北经济的差异,北方来的大多是穷和尚,因此南方丛林不愿收留,以故挂单较难。交谈中又知:两位僧人还有一位法兄弟叫寿冶,曾在五台山茅蓬任过方丈,后来去了美国。两位僧人对正文师父的行踪特别关心。按本焕之意是先让正文师父南下广州,而法度认为还是西行为好,西行到重庆还能听能海法师讲经。为此两位僧人甚至争执起来后来本焕放弃了自己的意见。才决定了西行。 (责任编辑:admin) |